
二十多年前,聂卫平在退出一线后金配资,最常提及的便是自己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创造的十一连胜纪录。这一壮举是否值得如此推崇呢?我的答案是否定的,事实上,这一成就的含金量并不高,甚至聂老师被封为“棋圣”这一荣誉,也并非象征着多大的价值。
“NEC杯中日围棋擂台赛”乍看之下像是中日两国围棋高手的一场巅峰对决,实则不过是中日围棋对抗赛的延伸。所谓的“对抗赛”,更多是日本方面对中国的单向援助。藤泽秀行先生每年都自费组织“秀行军团”赴中国交流比赛,足以证明当时日本围棋界对中国的情谊及对围棋文化的交流心愿。毕竟围棋起源于中国,日本棋手有着深厚的文化情结和回馈之心。从1950年代末期开始,日本棋界便定期组织棋手来华交流比赛。
因此,中日围棋擂台赛,其实是带有明显的交流性质的,这一点从赛事的奖金也能窥见一斑。胜者奖金仅为400万日元,约合22万人民币左右,而败者则只能获得100万日元,且并没有连胜奖。虽说22万元在当时算是不错的数字,但放眼当时日本围棋的主要赛事,如“棋圣战”冠军奖金4200万日元,是擂台赛奖金的十倍以上。“名人战”和“本因坊战”的冠军奖金也分别为3200万和2800万日元,均远超擂台赛。
更为值得注意的是,擂台赛的奖金是团队奖励,即便个人获胜,最终能够分到的也相对较少。曾经连霸棋圣的藤泽秀行先生曾豪言:“每年我只需要赢四盘棋,就能保持棋圣宝座。”这番话的背后,是每年赢得四盘棋便可拿到4200万日元的奖金,简直让人羡慕。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日本棋手对于棋圣战格外看重,因为奖金实在诱人。
展开剩余69%与之相比,围棋赛事的奖金直接关系到棋手的收入。日本棋手并没有国家发放的薪水,他们的收入大部分来自赛事奖金、对局费、讲座以及其他劳务收入。因此,像中日擂台赛这种奖金较低的赛事金配资,很难激发日本棋手的全力投入。
同样,1988年推出的富士通杯和1989年的应氏杯,其冠军奖金分别为1500万日元和40万美元,均远高于擂台赛,且激烈的奖金额度往往能够鼓励棋手发挥出全部潜力。事实上,日本棋手在这些世界级赛事中的表现也更为突出,反而在中日擂台赛上的成绩平平。
擂台赛的比赛形式,也并不适应日本棋手的习惯。每方用时仅三个小时,对于习惯了两日制的日本棋手来说,几乎就等同于快棋比赛。这对于他们的发挥无疑存在一定的影响,难怪聂卫平在比赛时还需要吸氧,这显然让比赛的公平性受到质疑,但日本方面并未反对。由此可以看出,日本棋界对这个赛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我们所想。
尽管如此,聂卫平的“十一连胜”在中国棋迷中仍然被奉为传奇,但不得不提的是,韩国围棋的崛起,逐渐改变了这一局面。如果说聂卫平在首届应氏杯未能战胜曹薰铉还有些不甘,那么在随后的三国围棋擂台赛中,他和中国队的表现无疑让人失望。自1991年起,三国擂台赛便正式开战,而中国队的成绩却频频遭遇韩国队的横扫。每一届比赛,韩国队几乎都是获胜的一方,中国队虽多次参赛,但始终未能夺得冠军。
尤其在第六届比赛中,韩国棋手徐奉洙一人以九连胜打破了中国队的抵抗,中国队连一局都未能赢得。赛后,徐奉洙还诚恳地表示希望中国棋手能够赢下自己,这种表现让人不禁感叹。经过三国擂台赛的惨败,再回头看聂卫平的十一连胜,似乎并不再那么耀眼。
至于“棋圣”这一头衔,国家体委的做法显得有些草率。这个头衔应当是通过赛场上的拼搏和成绩来获得的,而不是单纯的官封。就算要授予此头衔,也应当给它一些时间和更为深思熟虑的考虑。然而,中国围棋界并未如此,官封棋圣后,聂卫平的表现便逐渐下滑:在应氏杯决赛中未能战胜曹薰铉,富士通杯决赛未能击败林海峰,在三国擂台赛中屡屡失利,最终甚至没有一项世界冠军。即便是“棋圣”这个荣誉,也并未能为他带来应有的荣耀。
综上所述,聂卫平的十一连胜以及“棋圣”封号金配资,虽然在中国围棋历史上有着一定地位,但从国际舞台的角度来看,其含金量并不足以让人过于崇拜。
发布于:福建省东兴资本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